
铜仁地区的典型建筑历史发展过程
- 分类:本地要闻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1-05-07 19:00
- 访问量:10
【概要描述】铜仁建筑的发展变化,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。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、从大众建筑到民族建筑,从不同角度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和各民族的建筑风格、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,并形成独特的黔东建筑文化现象。铜仁古建筑多建于明清,主要建筑物体有城垣、公署、寺庙、会馆和民居等。
铜仁地区的典型建筑历史发展过程
【概要描述】铜仁建筑的发展变化,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。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、从大众建筑到民族建筑,从不同角度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和各民族的建筑风格、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,并形成独特的黔东建筑文化现象。铜仁古建筑多建于明清,主要建筑物体有城垣、公署、寺庙、会馆和民居等。
- 分类:本地要闻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1-05-07 19:00
- 访问量:10
铜仁建筑的发展变化,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。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、从大众建筑到民族建筑,从不同角度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和各民族的建筑风格、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,并形成独特的黔东建筑文化现象。铜仁古建筑多建于明清,主要建筑物体有城垣、公署、寺庙、会馆和民居等。其建筑结构除城垣、桥梁及个别建筑物采用夯土和砖石砌筑外,其余多以木架构青瓦房为主。公署寺庙、会馆类,多为穿排式和抬梁式木架构,以庑殿顶、歇山顶、重檐式、翘檐式坡屋面为主,辅之以风火山墙,多为三进或四进。民居住宅,在结构上主要采用穿排遣式木架构,以悬山顶、硬山顶和单檐式坡屋面为多。商贾富户则辅之以风火山墙,俗称风火桶子或窨子屋。其主要布局特点以一家一院为主。临街民居,一般是前店后宅,前为店房,中为正房,后为配房,左右为厢房,有二进也有三进,多以四合天井为宜。亭台楼阁及牌坊,主要在风景名胜区内及街坊处,精巧玲珑,格调多变。在结构上穿、抬结合,屋面装饰多为六角攒尖顶或八角攒尖顶及叠檐式、翘檐式琉璃瓦,并饰以空心栏杆及透雕花窗,牌楼则饰以石雕和砖雕。花鸟鱼虫,栩栩如生;人物故事,历历在目。飞阁流丹,古朴特异,工艺精湛,匠心独具,寓建筑与自然于一体,是古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。同时,由于铜仁地处西南边陲,属侗、苗、土家、仡佬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,在建筑物体中体现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。造型奇特的侗寨钟鼓楼,古朴典雅的土家吊脚楼,绚丽多姿的苗家花花桥和侗家风雨桥,以及构思奇特的仡佬族翘角楼,各自体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聪明才智。
近代和现代建筑较古代建筑,在结构、技艺和表现风格都有很大变化。清末至民国时期,由于受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,在建筑风格上开始由中国古典式向中西合璧式或西洋式转变,在结构上改过去的木架构为砖木结构。20 世纪50 年代,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,兴建一大批政府办公楼、学校、医院、电影院等城镇公共设施和工业厂房。从其实物考证,这一时期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大屋面、大走廊、大跨度、套间式、门厅式“仿苏”建筑,对建筑技术要求有新的提高。到20 世纪80 年代初,房屋建筑又有更大发展。在结构上,已完成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的过渡转变,以砖混结构为主,以平顶屋面为多,楼屋一般达到5—7 层,最高达到11 层。单元式住宅建筑逐步取代套间式建筑,每户住房50 平方米—70 平方米,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为主,多配有厨房、卫生间等。90 年代后期起,房屋建筑有了更快发展,城镇房屋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,楼层高度达到7—30 层,开创铜仁地区超高层建筑的先河。在建筑风格上灵活多变,从单一的“火柴盒”改为多线条、多轮廓、多造型的建筑物体,有的则做到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完美结合,并与周围环境结合,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,同时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,并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象征和景点。
不同时期的建筑,均具有其鲜明的不同特点和风格。进入21 世纪之初,境内各地运用新型建筑材料,革新建筑设计,强化施工能力,在新的起点上,又兴建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地理特征的较之过去建筑楼层最高、规模最大的地标性建筑。
OFFICIAL ACCOUNTS
公众号
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

ONLINE MESSAGE
联系方式
188EDF壴定发